
目前,德国在某些问题上看起来比美国更加强硬。德国外长原计划于10月访问中国,但由于发表了不当的涉台言论,这一计划被迫取消。虽然他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通过了电话,并表示希望重新安排访问,但在此期间,德国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为访华创造有利条件,反而连续三次对中国采取了挑衅态度。 在中德外长的最近一次通话中,王毅明确指出配资炒股评测网,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的根基,强调中方希望德国能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行为。然而,王毅刚刚表达完这些立场,德国方面却立刻在台湾问题上做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举动。
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已卸任的蔡英文计划于11月8日抵达德国,参加由德方主办的所谓“柏林自由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此次会议将有德国政府的官员参与,德国联邦议长也将出席,显然,德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有意挑起事端。令人遗憾的是,几天前中德外长的通话中,德国方还明确表示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现在却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德国并不真心与中国对话,反而只关心自己从中国获取稀土资源的利益,完全忽视了中国的核心利益。 不仅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的经济利益也成为德国不时发难的对象。11月7日,观察者网报道,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公开表示,如果中德的贸易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应考虑采取报复措施,以便让中国知道,欧洲的行为正在受到密切关注,欧洲的核心产业必须得到保护。其实,这并非纳格尔第一次发表类似的言论。 此外,11月8日,路透社报道称,德国政府计划重新审视对华贸易政策,主要涉及能源、原材料进口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根据计划,德国政府将成立一个由学者、行业协会、工会和智库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查中德之间的安全相关贸易关系,并每年两次向德国联邦议会报告。这一“重新审视”实际上是打着安全名义,审查中德关系,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注入更多政治因素,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那么,德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背后原因有两个。首先,德国希望借中德的经贸关系施压,迫使中国放松出口管制,尤其是对稀土的管制。今年10月,中国宣布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控。尽管中美关系已有缓和迹象,但欧洲若想继续从中国获得受管控的稀土及其加工技术和设备,仍需遵守新的出口规定,这让整个欧洲感到焦虑。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加强的是管控,而非禁运,欧洲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和沟通,根据中国的管控规定提出申请,而不是像美国那样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其次,德国的经贸政策缺乏务实精神。自默克尔卸任后,德国的经贸政策受到了更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今配资炒股评测网,德国在对华经贸政策上愈加保守,这与当前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及德国面对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焦虑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我们来说,如果中德能够通过务实的对话解决分歧,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如果德国想要效仿美国,通过极限施压来迫使中国妥协,那么德国需要好好评估一下自己的筹码,考虑升级摩擦的后果是否能够承受。一个愿意放弃俄罗斯廉价能源的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未必能够保持足够的务实和理性。因此,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